站内搜索



铜基新材料及加工研究所

【研究所总体介绍】

铜基新材料及加工研究所,拥有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有色金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铜资源开发利用及精深加工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和省级平台。

铜基新材料及加工研究所现有人员2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7人,实验师1人,博士16人。自研究所成立以来,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子课题1项、863计划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部级纵向课题15项、企业委托横向课题40余项,项目总经费1000余万元,成果转化经费2700余万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授权专利50余项,获得省级奖励4项。

学科方向带头人杨斌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十二五国家863计划重大主题项目首席专家,现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冶金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国家铜冶炼及铜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西省省级一流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入选江西省赣鄱英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才。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完成企业委托项目32项;主持和参与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0项;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先后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52人。

            timg

 

 

高性能铜合金基因组及大数据

 

 

 

            板带二期热轧机

 

 

 

铜加工新工艺新技术

 

            timg_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4967340514&di=60594ca9c9def473870f88035734ce01&imgtype=0&src=http%3A%2F%2Fimg2

 

废旧铜资源回收利用技术

 

           

 

有色金属加工工艺及装备

 

           

 

新型高强高导铜合金设计与制备

 

           

 

轨道交通用有色金属新材料制备

 

 


【研究所师资力量】

杨斌:校党委书记,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汪航:学部副部长(主持工作),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柏雄:先进铜材产业研究院院长,研究所所长,博士,教授

薇:研究所主要成员,教授

张雪辉:材料学院副院长,研究所副所长,博士,副教授

张建波:研究所副所长,博士,副教授

肖翔鹏:先进铜材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博士,副教授

李明茂:研究所主要成员,副教授

刘锦平:研究所主要成员,博士,副教授

邓永芳:研究所主要成员,博士,副教授

饶克:研究所主要成员,副教授

王春明:研究所主要成员,博士,讲师

付群强:研究所主要成员,讲师

曾龙飞:研究所主要成员,博士,讲师

谢伟滨:研究所主要成员,博士,讲师

魏海根:研究所主要成员,博士,讲师

雷玄威:研究所主要成员,博士,讲师

黄浩:研究所主要成员,博士,讲师

黄晓东:研究所主要成员,讲师

周晨阳:研究所主要成员,博士,讲师

王春明:研究所主要成员,博士,讲师

陈辉明:研究所主要成员,博士,高级实验师

刘位江:研究所主要成员,实验师


【研究所主要研究内容及科研成果】


1铜及铜合金真空连续绿色铸造装备及技术 

针对国内高致密无氧铜及先进铜合金线材严重依赖进口的行业现状,自主设计、开发了一种可实现连续投料、熔炼、铸造的真空连续熔炼与铸造装备,并形成了一整套铜及铜合金真空连续绿色铸造装备及技术,实现了高品质无氧铜的不间断真空连续熔铸和大长度高品质无氧铜杆的连续制备,大幅提升铜锭坯的质量,无氧铜氧含量能稳定控制在3ppm以下。

通过真空水平连铸熔炼与铸造及微合金化的方式制备了一系列Cu-Sn-X合金,显著降低了拉制超细线工序(可制备φ0.025mm的超细线)的断线率,且保持较高的电导率的同时,显著提高了Cu-Sn合金的强度,达到900MPa,电导率达到83%IACS,综合性能优异,优于同类日本进口产品(抗拉强度800MPa,电导率76%IACS),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授权发明专利8项,相关技术及成果已经在鹰潭贵溪实施产业化转移,成果转化金额达2550万元。

 

 

 

真空连铸中试及产业化装备

   

无氧铜氧含量测试报告


   

授权发明专利

 

 


 

Cu-Sn合金丝线与日本进口丝线性能比较

样品

规格(mm

线材状态

抗拉强度(MPa

延伸率(%

电导率(%IACS

Cu-Sn

0.05

硬态

705

2.64

86.8

0.032

硬态

811

2.34

82.1

0.025

硬态

900

2.24

83.39

日本进口产品

0.025

硬态

810

3.33

76-78

 


2、稀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

稀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虹轨,是一种新型轨道交通模式,旨在探索一种能够适应复杂地形的中低速、小运量、品质化、个性化、智能化交通运输方式,与地铁、轻轨互为补充。红轨由江西理工大学于2014年首次提出;2015年获国家工信部稀土专项立项支持建设;2016年联合西南交通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发、设计、制造、建设;2019年完成安装、调试、实验、成果评价;2020年实现落地转化。红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已经形成PCT国际专利5项,发明专利50余项,将形成一系列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产品标准、技术规范。

技术特点

特点1:生态

不占地、少拆迁,对地面交通影响小;零功率悬浮,无吸死和共振问题,永磁直线电机驱动,无废气排放;悬浮运行,噪音小。

特点2:智能

无人驾驶,智能化运输组织;人脸识别+指经脉识别;触摸屏语音交互;物联网+大数据+协同优化;一体化智能应用平台

特点3:安全

半封闭天梁+防脱轨设计;无磁污染+多级防护;精确定位+状态监测;优化设计+应急设施

特点4:经济

结构简单,运维量小,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没有平交道口,干扰少;不占地,施工周期短;运量灵活,制式灵活,选线灵活

性能优势

抱轨式设计,非接触式牵引,性能上具有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适应范围广的显著优势:

优势1、爬坡能力强:感应驱动,爬坡能力100‰

优势2、转弯半径小:最小转弯半径25米;

优势3、适应范围广:不仅适用于城市、景区、机场接驳、商务中心、特色小镇等常规环境,对于沿江、环湖、海边、高寒、荒漠等困难条件也能很好地适用。

   

   


3、高性能钨铜合金制备技术

针对W-Cu电极电加工工具、电子封装材料工程化等领域存在的技术瓶颈难题,对现有粉末冶金法和熔渗法进行了改进,通过在原料制备、粉末表面处理两方面的研究,优化了高性能钨铜合金材料的制备工艺,提高了钨铜合金材料的综合性能和批次稳定性。详细技术内容如下:

粉末冶金法制备超细/纳米晶钨铜合金

从钨/铜粉原料制备、钨/铜粉表面处理、钨晶粒粒度尺寸及分布控制和致密化过程控制等方面入手,系统解析了关键工艺因素对高性能超细/纳米晶钨铜合金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

 熔渗法制备钨铜合金

从钨/铜粉原料制备、钨/铜粉表面处理、钨骨架的孔隙率、孔隙尺寸与孔隙分布控制等方面入手,研究了钨铜合金材料导热率、导电率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以及表面处理产生缺陷的原因和相应措施。

 

 

 

 

熔渗钨铜组织照片

 

 

 

 

 

粉末冶金钨铜组织照片


4、上引连铸Cu-Cr-Zr系合金制备技术

Cu-Cr-Zr合金由于其优良的综合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高强、高导领域,如制备连铸机结晶器内衬、集成电路引线框架、高速铁路及电力机车架空导线、触头材料、炼铁高炉的风口小套、制作自动焊机的电极,电机的笼条、高速电力机车滑线等关键部位的导电元件,以及在高温环境下工作要求具有高强度、高导电率的零部件,如核反应堆热交换器内衬。目前该类材料的需求主要依靠进口,高效的铸造工艺是制约中国Cu-Cr-Zr系合金制备与工业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技术采用上引连续铸造炉,成功制备出成分稳定、表面质量好、致密度高的高品质Cu-Cr-ZrMg/Sn/In/ZrTi)合金杆坯。Zr含量最高可达0.34  wt.%。合金杆坯经过拉拔固溶拉拔时效等形变热处理工艺后,抗拉强度和导电率分别可达587  MPa80%  IACSη=80%),当变形量η95%时,抗拉强度可达624  MPa,其综合性能高于接触网线的要求,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基础材料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上引连铸炉及其制备的Cu-Cr-Zr合金杆


5、高强高导Cu-Ag合金

Cu-Ag合金是一类具有高强度及高导电性的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在强脉冲磁场、轨道交通等领域应用广泛。通过形变热处理工艺控制制备了一系列Cu-Ag合金板材和线材,实现了Cu-Ag合金中Cu/Ag两相纳米化,使合金既保持了铜优良的导电性能,同时还具备极高的强度。目前,研制的Cu-20Ag合金线材,其抗拉强度>1000MPa,电导率>70%IACS

本项目获得宁波市科技创新  2025”重大专项资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篇,国内发明专利1项。

 

 

 

 

Cu-Ag合金的显微组织


6Cu-Fe合金制备与应用

Cu-Fe合金具有高强度、高导电性、良好的电磁屏蔽和散热性以及低成本制备等特点,在5G手机散热板、高张力线材,屏蔽罩、电磁屏蔽线、高保真音频线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Cu/Fe液相分离和Fe相的偏析制约着Cu-Fe合金材料的发展。本研究通过合金化法与多阶段形变热处理共同作用解决了Fe相的偏析并得到了Fe纤维分布均匀的高性能Cu-(5-10)Fe合金材料。制备的Cu-(5-10)Fe-X合金的抗拉强度达到1000  MPa以上、导电率达到60  %IACS,在1000  MHz下,其电磁屏蔽性能达到68  dB

Cu-Fe合金微观组织           Cu-Fe-X合金微观组织


7、高强高导超细Cu-Sn合金线材制备技术

8、金属材料单晶及连续柱状晶制备技术

采用连续定向凝固技术可以制备组织致密、表面光洁、优异导电性(纯铜大于103%IACS)、优良力学性能、声音信号高保真性的单晶及连续柱状晶金属材料。本研究室研制开发了直径为8~20mm的线材和宽度为15-30mm,厚度为3-5mm的板材,成功实现了高导电性、高塑性、高弹性和高强度金属材料的制备。

   

   



9、铜-石墨复合材料大变形制备技术

  采用大变形方法,在较大压力条件下,增加石墨和铜之间的结合性能,制备出具有第二相高弥散度,高导电性能(大于100%IACS)的铜-石墨复合材料。本项目得到国家自然基金资助。

本研究室制备的铜石墨复合材料,既保持了铜的优异导电性(大于100%IACS),又提高了铜的强度。石墨颗粒均匀弥散分布于铜基体,石墨颗粒尺寸在10~25nm左右。

-石墨复合材料组织 不同工艺条件下导电率测试



10、新型高强导电耐高温软化铜合金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器件的小型化、集成化等趋势愈加明显,对铜材的耐高温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技术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铜合金,抗软化温度达到700以上,远高于CuCr1ZrCuCo2BeCuNi1P  Cu-Ni2Si等合金,在代替部分电阻焊电极和导电嘴材料,或其他高温条件应用铜合金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合金元素比例对时效态合金硬度、导电及抗软化性能的影响

 

 

 

 

合金元素含量对时效态合金硬度、导电及抗软化性能的影响


11、高强高弹Cu-15Ni-8Sn合金的开发与制备

Cu-Ni-Sn合金是一种既具有高强度、高弹性又具有优良耐磨、耐蚀性能和抗应力松弛性的高端铜合金材料,其抗热应力松弛性能大大优于铍青铜,特别是Cu-15Ni-8Sn合金的强度最高可达1100  MPa以上,与高强钢和铍铜相当,在海水或酸性、油气环境下的耐蚀性能以及高负载条件下的耐磨性能均优于铍铜、铝青铜。为了改善Cu-15Ni-8Sn合金铸态组织的偏析和时效后期胞状组织的析出对合金性能的恶化,本研究通过微合金化法(CoP的添加)制备出成分组织更均匀,综合性能更高的Cu-15Ni-8Sn-X合金。制备的Cu-15Ni-8Sn-X(Co/P)合金抗拉强度达1250MPa以上,同时具有更好的耐摩擦磨损和抗应力松弛性能。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篇。

   

(a)Cu-15Ni-8Sn合金铸态组织 (b)  Cu-15Ni-8Sn-0.5Co合金铸态组织  (c)Cu-15Ni-8Sn-0.2P合金铸态组织

 


12、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改性技术

对金属材料进行塑性变形以在其表面制备梯度纳米晶结构表层,  即晶粒尺寸随着距表面深度的增大从纳米尺度连续增大到微米尺度。这是在提高材料强度(硬度)的同时使其具备优异的耐磨性、耐腐蚀性及良好塑形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室基于超声喷丸、超声滚压技术,成功在白铜、690镍合金、316L不锈钢、钨及其合金表面构筑了梯度纳米结构层,使材料的表面硬度提高了3-5倍,耐磨性能提高了2倍,耐腐蚀性能大幅提高。

   



13、高强高导高稳定Cu/Ag纳米叠层结构材料

纳米结构材料(nanostructured  materials)是指结构单元尺度(如多晶材料中的晶粒尺寸)在纳米量级的材料,  其显著结构特点是含有大量晶界或其他界面,  从而表现出一些与普通粗晶结构材料截然不同的力学和物理化学性能。本研究室利用大塑性变形技术成功制备了层数、层厚可控的高强高导高热稳定纳米叠层结构Cu/Ag复合块材,Cu/Ag复合块材强度达到986  MPa,是普通纯铜的2.8倍,延伸率为10%;导电性达到102IACS%,高于普通纯铜,抗软化温度达500

   

 


【研究所承担科研项目】

1、国家工信部稀土专项立项,新型高效智能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1057万元;

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铜合金特种加工材组织演变与力学功能特性调控机理,660万元

3、江西省科技创新团队重点项目:真空连续熔铸炉研发及基于该装备的先进铜材开发,50

4、江西省教育厅落地计划,稀土与铜特色废固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100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Al2O3-TiC/Cu基复合材料原位反应机理及电弧侵蚀、协调变形行为研究,48

4江西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重点 高性能铜合金中亚稳析出共格相的高温调控机制研究

5、江西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镍基高温合金铸造过程稀土元素高效利用技术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稀土复合添加提高镍基高温合金抗氧化性能的机理研究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稀土协同作用影响镍基高温合金成分稳定性的微观机理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相变动力学的低合金高强钢焊接连续冷却相体积分数计算新方法研究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纳米叠层结构镁/钛块材可控制备及其高强高稳定机理研究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可穿戴人工肾脏用铁磁性Cu2+修饰二维层状Ti3C2Tx吸附材料的构建及其吸附机理

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大块有序大/介复合孔MgO环境修复材料可控合成及吸附行为

1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超临界水热化学还原制氢装备服役特性与安全防护

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定向液相烧结原位合成无铅石墨黄铜基础研究

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碳硅化钛/铝基自润滑复合材料界面调控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研究所获奖及专利】

1 小规格大径厚比高能效内螺纹铜管制备技术及产业化,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高性能复合稀土钇锆结构陶瓷产业化制备及应用技术,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 变观念换模式,通专融合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4 杨斌,杨杰,张卫华,邓永芳,邓斌,邓自刚,高涛,悬挂式磁悬浮轨道交通系统,CN  201810884768

5 杨斌,李明茂,陈辉明,梅军,张乐清,一种铜合金真空连续熔炼铸造装置,CN  201710999401

6 陈辉明,邬善江,汪航,李明茂,杨斌,一种复合强化高强高导铜合金及其制备方法,CN  201710164079

7 袁大伟,陈辉明,谢伟滨,张建波,汪航,杨斌,一种高强高导Cu-Cr-Ag合金短流程制备方法,CN  201810300019

8 杨斌,李明茂,梅军,一种可提供压力铸造的金属铸坯连续制造装置和方法,CN  104117644B

9 邓永芳;  曾金成;  黄婷;  邱哲睿;张为超,  一种废液处理罐及其加工方法,  ZL201910542272.

10 邓永芳;  杨斌;  邱哲睿;  杨杰,  永磁式磁悬浮轨道系统及其道岔转向控制方法,  ZL201910095254.9

11 邓永芳;  张为超;  黄婷;  邱哲睿;曾金成,  一种基于搅拌摩擦焊接技术的铝或铜软连接的加工方法及装置,  ZL201910564508.7

12 邓永芳;  邓斌;  黄晨;  马启文;  杨牧南;  周发助;  郑欣欣,  矫正磁悬浮交通设备中永磁磁组侧向偏离的方法及装置  , ZL201810993357.2

13 邓永芳;  杨斌;  杨杰;  邱哲睿,  永磁式磁悬浮轨道交通的道岔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ZL201910095326.X      

14 邓永芳;  樊宽刚;  王彪;  李家节;  任愈;  马启文,  矫正侧向偏离的磁悬浮轨道及矫正系统和矫正方法,中国,  ZL201810993738.0    

15 邓永芳;  杨斌;  汪航;  谢伟滨,  一种能降低搅拌摩擦焊接板材残余应力的方法及装置,中国,  ZL201710249470.5

16 谢伟滨;  邓永芳;  罗泽宇;  汪航;  陈辉明,  一种高强度铜铌复合线材及其制备方法,  ZL201710493162.7    

17 邓永芳,  李家节,  杨斌,  汪航,  一种能提高厚板底部热输入量的搅拌摩擦焊搅拌头,  ZL201610833547.9      

18 邓永芳,  杨杰,  杨斌,  汪航,  一种避免底部缺陷、提高接头性能的厚板搅拌摩擦焊接方法,  中国,  ZL201610219723.X      

19 张建波;满续存;陈俏;胡涛涛;靳一鸣;李勇;肖翔鹏.  一种MAX相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ZL201810798573.1

20 张建波,陈俏,满绪存,胡涛涛,靳一鸣,李勇,肖翔鹏;  一种ZrC增强Cu-Fe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ZL201811463391.5

21 张建波;胡咏梅;郑铮辉;李律达;郭圣达;肖翔鹏;李勇;陈辉明;谢伟滨;陈俏;满绪存;  一种高强高韧石墨烯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及其珍珠层仿生制备方法.  ZL201910283914.6

22 张建波;郑铮辉;胡咏梅;张雪辉;李律达;肖翔鹏;李勇;黄斐;  一种氧化铝弥散强化铜大块板带材料的制备方法.  ZL201910696942.0

23 张建波;满绪存;陈俏;胡涛涛;靳一鸣;李勇;肖翔鹏;  一种高强高导Cu-Cr-Fe-Mg-P合金线材及其制备方法.  ZL201811050705.9

24 张建波;邬善江;胡涛涛;靳一鸣;杨斌;汪航;李勇;肖翔鹏;陈辉明;谢伟滨;  一种高强高导Cu-Cr-Mg-Sn-Ce合金线材及其制备方法.  ZL201710531508.5

25 张建波;汪航;李勇;肖翔鹏;陈辉明;陈婷婷;胡美俊;刘文扬;  一种颗粒混杂铝基自润滑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ZL201610414778.6


【研究所代表性论文】

1 Chengjun  Guo, Jinshui Chen, Xiangpeng Xiao, Hao Huang, Wenjing Wang, Bin Yang*,The effect  of Co addition on the modulated structure coarsening and discontinuous  precipitation growth kinetics of Cu–15Ni–8Sn alloy,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835,155275,2020.

2 Chengjun  Guo, Yufan Shi, Jinshui Chen, Xiangpeng Xiao, Baixiong Liu, Jinpin Liu, Bin  Yang*, Effects of P addition on spinodal decomposition and discontinuous  precipitation in Cu-15Ni-8Sn alloy,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1107602020.

3 Chengjun  Guo, Jia Wan, Jinshui Chen, Xiangpeng Xiao, Hao Huang, Jinping Liu, Bin Yang*,  Inhibition of discontinuous precipitation and enhanced properties of Cu–15Ni–8Sn  alloy with Fe additio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795,139917,  2020.

4 Junfeng  Wang, Jinshui Chen,Jianbo Zhang, Chengjun Guo, Xiangpeng Xiao, Bin Yang*.Effect  of heat treatment on low cycle fatigue properties of Cu-Cr-Zr alloy,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158, 109940, 2019.

5 Junfeng  Wang, Jinshui Chen, Chengjun Guo, Xiangpeng Xiao, Hang Wang, Bin Yang*. Low  cycle fatigue behavior of precipitation-strengthened Cu-Cr-Zr contact wi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137, 105642, 2020.

6 Tingting  Xia, Longfei Zeng, Xuehui Zhang, Jiang Liu, Wenlong Zhang, Tongxiang Liang, Bin  Yang*. Enhanced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a Cu-10Ni alloy in a 3.5 wt% NaCl  solution by means of ultrasonic surface rolling treatment, 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 (363): 390-399, 2019.

7 Huaichao  Peng, Weibin Xie, Huiming Chen, Hang Wang*, Bin Yang, Effect of  micro-alloying element Ti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u–Cr alloy,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852,157004, 2021.

8 Yuehui  Liao, Mingwang Xie, Huiming Chen, Weibin Xie, Hang Wang*, Bin Yang,  Thermodynamics and kinetics of discontinuous precipitation in Cu-9Ni-xSn alloy,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827, 154314, 2020.

9 Huiming  Chen, Dawei Yuan, Webin Xie, Jianbo Zhang, Hang Wang*, Bin Yang, A  novel route for strengthening copper rods: Non-solution heat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pre-aging,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274, 116290,  2019.

10 Jihui  Yuan,Liukui Gong, Wenqin Zhang, Bin Zhang, Haigen Wei, Xiangpeng Xiao, Hang  Wang*, Bin Yang, Work softening behavior of Cu-Cr-Ti-Si alloy during cold  deformation,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8, 1964-1970,  2019.

11 Hang  Wang,  Liukui Gong, Jinfa Liao, Huiming Chen, Weibin Xie, Bin Yang*, Restraining  meta-stable fcc-Cr phase by restraining nucleation of equilibrium bcc-Cr phase  in CuCrZrTi alloys during ageing,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749, 140-145,  2018.

12 Hang  Wang,  Genfeng Shang, Jinfa Liao, Bin Yang*, Chen Yu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and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s of the interface reactions between ceramic moulds and  Ni-based single-crystal superalloys: Role of solubility of Y in the  LaAlO3 phase, Ceramics International, 44, 349-355, 2018.

13 Haibo  Wang, Huiming Chen, Yue Ma, Hang Wang*,Phase equilibria of the La-Y  system: a metastable samarium-type LaY intermetallic compound, Thermochimica  Acta, 661, 41-50, 2018.

14 Jinfa  Liao, Hang Wang*, TzuYu Che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and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 of Ni-Al-La ternary system in nickel-rich region: A  new intermetallic compound Ni2AlLa, Materials, 11, 2396,  2018.

15 L.F.  Zeng, R. Gao, X.P. Wang, et. al, High strength and thermal stability of bulk  Cu/Ta nanolamellar multilayers fabricated by cross accumulative roll bonding,  Acta Materialia,11(2016) 341-351.

16 R  Wen, C You, L.F. Zeng*, et. al, Achieving a unique combination of strength and  ductility in CrCoNi medium-entropy alloy via heterogeneous gradient structure.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55(2020) 12544–12553.

17 L.F.  Zeng, C You, X Cai, et. al, Preparation of nanoporous CoCr alloy by dealloying  CrCoNi medium entropy alloys.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9(2020)  6909-6915.

18 L.F.  Zeng, R. Gao, Z.M. Xie, et. al, Development of interface-dominant bulk Cu/V  nanolamellar composites by cross accumulative roll bonding, Scientific  Reports, 7 (2017) 40742.

19 L.F.  Zeng, R. Gao, Q.F. Fang, et. al, He irradiation effects in bulk Cu/V nanolayered  composites fabricated by cross accumulative roll bonding, 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 508 (2018) 354-360.

20 Chunming  Wang, Zhiming Cui, Hongmei Liu, Yungui Chen*, Wucheng Ding, Sufen Xiao.  Electrical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in Mg-5Sn alloy at different aging status.  Materials & Design, 2015, 84: 48-52.

21 Chunming  Wang, Yeguang Zhang, Yuhang Wei, Libo Mei, Sufen Xiao, Yungui Chen*. XPS study  of the deoxidization behavior of hydrogen in TiH2 powders. Powder Technology,  2016, 302: 423-425.

22 Chunming  Wang, Long Pan, Yanan Zhang, Sufen Xiao, Yungui Chen*. Deoxidization mechanism  of hydrogen in TiH2 dehydrogenation proc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6, 41(33): 14836-14841.

23 Jianbo  Zhang; Wenyang Liu; Yiming Jin; Shangjiang Wu; Taotao, Study of the interfacial  reaction between Ti3SiC2 particles and Al matrix,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18.3.5, 738: 1-9


【研究所实验设备】

研究所现有仪器设备34台套,形成了铜基材料设计、塑性成型、热处理、性能检测等的基础研究能力,以及铜棒排、铜线、铜板带、铜管等的中试研究能力。

 

 

 

 

 

 

 

 


【研究所团队建设】

铜基新材料及加工研究所是一个积极、热情、团结的集体。在科研上,我们努力认真,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在生活中,我们团结互助。在研究所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完成了许多重要的科研项目。在学习工作之余,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节日DIY、羽毛球比赛、篮球比赛等,在游玩与娱乐中,增进了感情,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

   

团队学生参加2019中国材料大会

   

DIY聚餐

   

师生羽毛球友谊赛

   

团队篮球比赛

 

【研究生】

团队现有博士研究生7人,硕士研究生40余人,其中2018级硕士研究生14人,2019级硕士研究生16人。

铜中心团队导师指导的2019届研究生中2人获优秀毕业生称号;4人论文评为优秀论文。近五年毕业生中,有65%的学生被评为优秀毕业生,83%的毕业论文为优秀毕业论文。

团队3人获得国家奖学金,2人获得省政府奖学金,4人获得社会奖学金。

已毕业学生中10余人考取博士(中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大学;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江西理工大学)。

毕业生就业去向:江西省选调生、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金田铜业等。